第53講:隱形的窮忙者



文 / 許純鳳

可曾想過身後的大樓是由遊民的雙手所搭建起,然而諷刺的是,繁華的城市裡頭,卻沒有一處容得下他們的住所?前年聖誕夜,龍山寺有位遊民遭到北市府潑水驅趕,引起社會譁然。然而,當事件淡去,還有多少人記住遊民的面孔呢?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,遊民是一群好吃懶做、不事生產的人,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
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,台灣遊民的數量從2008年的3000多人,2012年攀升到4000多人。當代漂泊執委郭盈靖指出,遊民數量的增加,和近年來貧富差距拉大、非典型就業有關,而她所認定的「遊民」,非但居無定所,工作和收入也不穩定,兩者相互牽連的結果,便導致遊民落入居無定所的窘境,即使租間房,也相當困難,例如有名55歲的遊民,從南部北上打拼,在北車附近的建地當粗工,他也曾嘗試找房,然而僅僅23坪的房間,一個月的租金便高達8000元,他考量到一天的工錢僅有1200元,加上不是天天都有工作,只好屈身在北車。

遊民終日只等著社會救助嗎?2010年當代漂泊曾經做過調查,高達7成的遊民擁有工作,更驚人的是有9成在流落街頭前,是有工作的狀態,換句話說,「遊民並非因為不願意工作而流落街頭」。只是遊民工作不穩定,連帶影響到他們脫離街頭的可能。郭盈靖提到一個案例,有名近30歲的遊民,原本仰賴舉牌等打零工維生,後來找到一份派遣工作,本來以為這份相對穩定的收入,足以讓他租得起一間房安頓,不料,卻在一個月多後,派遣公司以一通「業務緊縮」簡訊通知,便狠狠敲碎他脫離街頭的美夢,顯見在非典型勞動的狀態下,工作難以得到安穩。

年輕街友是否有增加的趨勢?當代漂泊的調查顯示,遊民年齡分布,7成是4560歲,有3成是3045歲,郭盈靖接觸過的遊民,也不乏30歲以下的青年,她便提到,有名年僅20歲遊民,流落街頭的原因除了就業不穩定之外,還有從青少年時期,便慘遭家暴,逼得他年紀輕輕,無法得到家庭的支持,便只能靠自己生活。至於青年脫貧的機率是否比年長者高呢?郭盈靖認為,除非家庭、工作問題可以獲得改善,否則也是相當不容易。

5年前開始,當代漂泊教導遊民拿起相機,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拍照,其中許多關於他們勞動的情況,包含洗窗、舉牌、資源回收,遊民冒險爬上9層樓高的鷹架上掃地,風一大,他差點跌落,主管聽聞後只問:「掃把有沒有壞掉?」令人心寒。另外,清潔豪宅門面的工作,也能看見遊民的身影,諷刺的是,僅僅一牆之隔,屋內是吃穿不愁的有錢人,而屋外的洗窗工人,卻連一處安身立命的住所都沒有。


「即使生活在最底層,遊民還是努力工作。」郭盈靖強調,有張照片是一名遊民老翁在垃圾桶旁,彎腰撿拾保特瓶的畫面,他從早到晚靠著自己的雙腳,走在台北街頭做資源回收,然後拿去變賣,成為自己的生活費,即使賺的錢不多,但是他沒有仰賴社會補助,反而堅持在街頭自立生活。

相關網址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711295368884748&set=a.711295352218083.1073741836.138150989532525&type=1&thea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