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思瑩以個人同志運動經歷分享,從早期追求認同、出櫃的可能,到爭取實際的伴侶權益。何思瑩說:「同志不可能永遠青春可愛,同志也會老,如何組成家庭、擁有家庭,成了最迫切的需求。」
何思瑩表示,同志運動從九零年代以來,在台灣已經有很大的進步,但是華人家庭傾向自掃門前雪,雖然在觀念上可以接受同志的存在,但也只停留在「反正我家沒有同志、同志與我無關」。許多保守團體、宗教團體利用仇恨(同志),作為凝聚的方式,更使同志平權面臨重重障礙。
一般同志情侶不大可能像異性戀那樣,大方帶伴侶回家拜年。但何思瑩爆料指出,同家會也有女同志,在國外做人工生殖、帶孫子回家拜年,即使父母再怎樣否認同性戀,但是能夠抱孫,還是心軟、釋懷,讓同志伴侶和孩子一同圍爐。
主持人王祥維提問:很多異性戀都不想結婚、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,為什麼同志還要結婚呢?
何思瑩強調,家庭不只是相愛的兩個人,當兩個人結為伴侶後,要受到許多社會制度的考驗。舉凡勞健保、國民年金、醫療、保險、公司福利等等,特別是繼承權,許多同志伴侶辛辛苦苦打拚一輩子,買了一個家、或是有了存款,但其中一方先走了,另一方在法律上只是「陌生人」,毫無保障可言。
更多精采內容,請點擊觀賞影片。也歡迎大家提供意見,讓我們繼續成長改進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