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講:手作步道志工



有句話說,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,不過在開疆闢路的過程中,人類往往也在有意、無意間破壞了自然生態。

傳統發包工程,大幅開挖山林、使用水泥石材,迅速地在山林間築出一條又一條的步道。人們享受著便捷、倘佯於自然懷抱的同時,卻也逐漸毀壞環境。

為了重拾人與自然的情感,讓人們更貼近土地,這幾年來,有愈來愈多人,投入步道志工的行列。他們不分老少、不畏風雨,用雙手就地取材、搬運碎石、處理排水系統,以最不破壞自然的方式,修復台灣山林間,大大小小的步道。

有話網講很榮幸可以邀請到,參與培訓志工、調查走訪很多台灣山林步道的,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資訊組長陳朝政,跟大家分享,步道志工如何修復人與自然的距離,避免讓大地繼續嗚咽。

這幾年來,生態旅遊、工作假期很熱門。很多民眾都想要藉由親近自然來洗滌平日的煩悶與壓力,而想要走進自然,步道則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然而,由於氣候、地形、及人為因素,台灣的步道修復不易,周遭許多珍貴的自然與人文資產,也遭到湮沒。

陳朝政表示,為了保存步道原有特色、自然面貌,千里步道籌畫中心,從2006年開始,發起了一項公民運動,一步一腳印地找出隱身台灣各地的美麗小徑,藉由試走、調查,想要找出一條讓行人與單車,都能安心慢行的步道,並希望能仿效英國美麗風光保留區(AONB)、以及美國國家步道系統法的精神,保留台灣山海原有自然人文。

過去施作步道的思維,仰賴著重機具、慣用水泥硬鋪面,然而這不僅容易讓行走在其中的人們膝蓋受傷,也會破壞自然。因此,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等民間組織,在與社區居民、公部門多次溝通後,決定改用手作步道的方式來改善。陳朝政指出,在招募民眾共同參與、學習手作步道的工法的同時,除了可以減少步道發包工程對自然的破壞,也節省了不必要的硬體經費,更同時提供人們回饋自然的機會。

希望今天的節目,讓大家下回親近自然時,也可以多留意腳下所走的步道及周遭環境。除了要感謝志工們的辛勤勞動外,也能更加關心、愛護周遭的環境,或者更進一步地投入保護自然的行列!

延伸閱讀:

《我們的島》人與自然這條路

《台灣步道志工網》

《千里步道籌畫中心》